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科學研究 > 研究平台 > 蘇轼研究院 > 正文
蘇轼研究院
蘇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闫續瑞教授主講《蘇轼與蘇轍的兄弟情》
發布時間:2024-10-18 作者:

 7月7日,由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辦,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宣傳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民閱讀領導小組辦公室承辦的徐州經開區2024年全民閱讀周活動在環球港一樓太陽大廳開展。蘇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闫續瑞教授為閱讀者作了題為《蘇轼與蘇轍的兄弟情》的講座。

 蘇轼與蘇轍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古稱眉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州、郡治所。兩宋期間,共有886人考取進士,史稱“八百進士”,成為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現在眉山建立了三蘇祠,祠堂外有對聯:“蜀中多才子,三蘇天下奇。”祠堂内有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宋史·蘇轍傳》記載:“轍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笃,無少怨尤,近古罕見。”蘇轼兄弟從小就有很多共同之處,二人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道觀、學舍刻苦讀書,年少時便立下報國壯志。然而兄弟二人的性格卻迥然不同,蘇轼熱情奔放,蘇轍沉靜恬淡;登山臨水,蘇轼率先而行,蘇轍先謹慎觀察,才肯繼續前行;面對好的字畫,蘇轼歡呼雀躍,蘇轍則淡然接受。蘇轼一生大起大落,嘗盡世間悲苦離愁;而蘇轍謹慎一生,未嘗一日“由着性子”去。

蘇轼與蘇轍兄弟皆年少成名,不僅在文學上相互切磋,更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面對風雨。蘇轼視蘇轍為摯友:“我年二十無朋俦,當時四海一子由”(《蘇轼詩集》卷三十五)。蘇轍則敬蘇轼為良師:“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轼任鳳翔簽判,蘇轍送蘇轼赴任,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離京城一百四十裡的鄭州西門外;蘇轼任密州太守時寫下了千古傳誦的中秋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寄托對蘇轍的思念之情;1077年,七年未見的兄弟二人重聚首,蘇轍送兄赴徐州,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因不願與兄離别,赴南京簽判任的行期一延再延;蘇轼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在訣别詩中對蘇轍寫道:“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予以事系禦史台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其一);蘇轍一面照顧兄長的家眷,一面上書神宗,願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兄弟二人貶谪兩地,唱和往來,處境雖惡劣,思想卻超脫,處處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頑強的意志。蘇轼去世後,蘇轍所作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詳盡叙述了蘇轼一生的事迹,高度評價了蘇轼的文學成就。這是宋代第一篇對蘇轼生平作系統論述的文章,為研究蘇轼生平提供了最原始、最權威的資料。

蘇轼與蘇轍二人的兄弟情誼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與算計,并由兄弟之愛推廣至人間大愛,成為了我國曆史上一段溫馨而動人的佳話。二蘇的人生經曆告訴我們,人生曆練有助于個體生命的成長:“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貶谪三地期間,是蘇轼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創造是最根本的财富,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最後,闫續瑞教授呼籲在座的讀者們:“學習二蘇,飽讀詩書;讀天下好書,養人間正氣。”

講座現場反響熱烈,氛圍活躍。此次講座不僅加深了讀者們對于蘇轼、蘇轍兩位文學巨匠及其作品的理解與認識,更激發了大家對于親情、友情和人間大愛的深刻思考,傳播了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

圖文來源:蘇轼研究院

審核:管仁福 闫續瑞 李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