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上,伟德官网手机版蘇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闫續瑞教授應徐州市委黨校邀請,作了題為《三蘇家教家風研究》的講座。

闫續瑞教授進行講座
2016年12月12日,習主席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發表講話。他強調,我們要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努力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2021年10月23日他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蘇祠考察時再次強調:“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财富,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好的遺産。” 2022年10月16日,習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又專門指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家庭家教家風”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體現了我們黨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高度重視。

講座現場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氏父子三人占了中國古文八大家三席之地,成就斐然。闫教授從三個角度談三蘇家教家風傳承。首先是程夫人和蘇洵的言傳身教。程夫人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出轼轍兄弟勤奮讀書,正直處事,忠貞不屈,廉潔居官的性格。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贊曰:“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于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蘇洵對兒子關切了解,同時也是責子以嚴的嚴父。蘇轼《驚夢》中寫道:“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始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鈎魚。……”蘇轼夢到自己兒時貪玩,父親和老師來檢查功課,吓得他立馬拿起書來讀,原本計劃當天要讀完《春秋》,結果現在才讀到桓公、莊公部分,還不到全書的三分之一。他從夢中驚醒,驚懼不已,坐起來感覺就像挂鈎魚一樣焦慮不安。蘇洵對二蘇的嚴格要求可見一斑。蘇洵有十年未再出遊,他一面刻苦專研,著書立說,一面以其所學親授二子,希望他們“能明吾學”。蘇洵藏書數千卷,親自整理校正,并對二子說:“讀是書,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讀書的目的是把自己培養成德才兼備之人,注重教育二子要研究“古今成敗得失”。其次是蘇轼與蘇轍患難與共、彼此成就。蘇轼視蘇轍為摯友:“我年二十無朋俦,當時四海一子由” 。(《蘇轼詩集》卷三十五 )蘇轍:“手腳之愛,平生一人” 。(《栾城後集》卷二十)蘇轍敬兄長為師:“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轼臨終時,要蘇轍把他葬于嵩山之下,并為他作《墓志銘》。知子瞻者,子由也。蘇轍所作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詳盡叙述了蘇轼一生的事迹,高度評價了蘇轼的文學成就。這是宋代第一篇對蘇轼生平作系統論述的文章,為研究蘇轼生平提供了最原始、最權威的資料。第三是二蘇和陶詩中對子侄輩的關愛、教誨。和陶詩作為蘇轼晚年詩歌的重要代表,是詩人任揚州知州和貶谪嶺海時集中創作的,共計124首,是他經曆人生大起大落後思想和感情的自我升華與自然流露。蘇轼和陶詩大部分與家人有着密切關系,詩人或作詩相贈,或要求其弟、其子侄唱和,體現出蘇氏家族以詩歌為載體的獨特家風傳承方式。良好的家風家教使得眉山蘇氏家族生生不息,後世子孫英才輩出,蘇邁、蘇過、蘇遲、蘇元老等皆青史留名。蘇轼和陶詩家風傳承最大的特色,就是以詩歌為載體,實現了内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既有家族思想啟迪,又對文學創作問題進行探讨,既體現出蘇轼家族的治家智慧,又突出了文學家族詩文傳家的特點。講座的最後部分,闫教授在講述三蘇家教家風對我們的當代啟示時提到了三個關鍵詞:“愛”“體驗”和“創造”。這“愛”包括父母之愛、兄弟之愛與關愛後輩,蘇氏家教家風由父母手足子侄之愛推廣至人間大愛,蘇轼、蘇轍兄弟為官以民為本,關心民生,造福百姓,遺愛千載。這“體驗”既有親人離别,又有宦海浮沉與精神升華。人生的曆練有助于個體生命的成長。正如蘇轼詩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九死蠻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這“創造”在于三蘇為子孫後代、為人世間留下了諸多文學精品,熔鑄了一座文化寶藏。其家風傳承影響深遠,其創新精神滋養着一代代中國人,啟示着人們思考怎樣過好這一生,讓每一個尋常人的生命以多元的形态綻放。

講座現場
圖文來源:闫續瑞 劉玉清
審核:管仁福 李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