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科學研究 > 研究平台 > 蘇轼研究院 > 正文
蘇轼研究院
講座回顧丨蘇轼在黃州——“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發布時間:2024-10-17 作者:

10月10日下午,蘇轼研究院鄧心強副教授在伟德官网手机版鏡湖大講堂開講“誦讀經典,走近蘇東坡”系列講座第三講:蘇轼在黃州——“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鄧心強老師進行講座

講座伊始,鄧老師首先向大家介紹了蘇轼研究院近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态,并與現場的同學們進行熱場互動。接着進入到本次講座的主題:蘇轼在黃州的生活、心态及其精神支柱。

講座現場

鄧老師指出,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轼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轼的人生态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其次,蘇轼的審美态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内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轼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曆史的必然。蘇轼黃州時期生活方式的審美意義在于,開創了士人在困頓中建立功業之路,提供了于背逆之際注重精神追求、實現人生成功的範式。

困頓的黃州時期,蘇轼以“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的杜甫作為楷模。到黃州後,蘇轼生活困頓,說道:“初到黃,廪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然而,當他聽到嶽鄂間農民因貧窮而溺嬰的消息,“聞之酸辛,為食不下”,連忙寫信給朱壽昌太守要求革除陋習(《與朱鄂州書》),并表示“若歲活得百個小兒,亦閑居一樂事也。吾雖貧,亦當出十千”((黃鄂之風》)。逢大雪盈尺,他深切憂慮雪中的百姓:“舍外無薪米者,亦耿耿不寐,悲夫!”(《書雪》)正是這高尚寬厚的仁愛情懷,使他身處厄境而盡力地為黃州人辦好事。在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他說:“夫天豈以剛故健哉?以不息故健也。流水不腐,用器不蠱,故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強則日長,偷則日消。”正是在這種信念和精神支撐下,他辛勤地讀書、寫作,每晚三更後方就寝入睡。居黃期間,蘇轼的文學創作取得了輝煌成就。四年多的時間,他創作詞約66首,詩220多首,賦3篇,文170多篇(含小品),寫書劄約288封,作品累計約747篇,可謂洋洋大觀。

接着,鄧老師進入講座的第二部分:東坡居士形象與文化精神的建構。蘇轼成功地調整了黃州時期的生活方式,最完美、最切實、最生動地展示了東坡居士形象,而成為東坡文化精神的象征,為後世文人士大夫所仿效。

蘇轼在黃州時期,政治生活環境險惡:他被剝奪了人身自由,黃州以外的地方是不能随意去的。他說:“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飾雲:‘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傳聞京師,非細事也。”(《與陳季常》)進而産生強烈自悲感:“念以重罪貶斥,不敢複自比數于士友間,但愧縮而已。”(《與蔡景繁》) 蘇轼是如此坦露心腸:“處患難不戚戚,雖是愚人無心肝爾,與鹿豕木石何異!”(《與趙晦之》)蘇轼的聰明和成功之處就在于善于排遣消釋苦悶憂患。

一方面,從《答秦太虛書》和《黃州安國寺記》等作品裡看出,他或者冬至後在天慶觀道堂用道書方士之言,厚自養煉;或者“間一二日辄往”安國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做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宗教的人生态度和價值标準,在蘇轼身上發揮了作用,幫助他調整内在價值結構、提高人生道德境界,從而排遣了心靈的壓抑,恢複心理平衡。其次,蘇轼注重生活方式的調整與轉換:“蘇轼素來喜結交,人緣佳。”《寥花洲閑錄》載:“蘇子暗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蘇轼常言:“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兒。”第三,蘇轼通過擴大交際圈,增添心理窗口。在登州還朝寫給黃州友人的信中,蘇轼說出這樣充滿感激的話:“某向者流落,非諸君相伴,何以度日?”(《與潘彥明》) 像陶淵明、杜甫那樣,親自參加勞動,以解決“乏食”之急,展現了東坡的躬耕形象。此外,他與黃州人的交往,帶有十分濃烈的藝術情趣,使他的黃州功業在與黃州人的交往中得到藝術的實現。蘇轼在與黃州人廣泛社交中,以詩酒風流的方式,創造了文學的輝煌成就,也展示了曠适的東坡居士形象。同時,在與黃州人的交往中,他運用幽默的力量,拉近了與黃州人的感情距離,活現了“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林語堂語)的形象。蘇轼在黃州往往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展示出在困境中領略山川形勝,從中體會人生之适的境界。并且,蘇轼在與黃州人的交往中,注意研究烹饪藝術,特制了東坡菜與東坡小吃,“為中國烹饪事業的發展,推動中國輝煌燦爛的飲食文化的繁榮,作出了突出的、數一數二的重大貢獻”。

蘇轼在《答李端叔書》中雲:“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晚年于《自題金山畫像》中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轼的心态常常達到超脫放曠的人生境界,是“今我”覺察到的與“故我”不同的對生命價值的新認識。

“烏台詩案”是蘇轼政治生涯的轉折點,在黃州時期蘇轼“始自築雪堂,親耕東坡”,走向民衆、走向自然。這也是蘇轼思想矛盾鬥争最激烈、精神最痛苦的時期,他從無法擺脫的現實苦惱走向尋求精神安慰,取佛老的空靜通達以處憂患,以釋苦悶。笑向刀叢、不畏生死的英雄代不乏人,但是在殘酷的政治打擊面前仍豪放不羁、暢懷高歌的文學家卻不多見,蘇東坡就是極特殊的一個。面對困厄處境,蘇轼依然表現出“屈于身而不屈于道,雖百谪而何虧”(王禹偁《三黜賦》)的堅貞自守的品格和“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歐陽修《戲答元珍》)的勃然生氣。谪居黃州的東坡兼收三家思想于一身。其思想的複雜性體現在:既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儒學精神,又有“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莊子·列禦寇》)的道家風采,還有“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壇經·付囑品》)的釋者情懷。

在講座的最後一部分,鄧老師談到蘇轼在黃州嬗變給我們的當代啟迪。首先是直面人生的變故與挫折,積極尋求精神支柱,追求自适。第二是在逆境中磨砺,塑造自己的人格精神,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第三要發揚士人精神,皈依山水,走近大自然,通過創作升華自己、成就自己。第四是要打開心靈窗戶,融入百姓生活,培養愛民情懷。第五則是聚焦經典個案,全面學習其人格和精神,化入平時學習、工作中去。

蘇轼在黃州完成了自我的救贖與升華,同樣也完成了文學上的一次蛻變,他不僅為我們留下了文學上的一片瑰麗寶庫,也以其精神境界成為了我們在逆境中汲取力量的能量之源。

蘇轼研究院院長管仁福教授對本次講座做點評。蘇轼在黃州困頓時期的生活方式,及以這種生活方式建立“平生功業”的成功實踐和他超越失意人生為詩意人生,這成了他黃州生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也是蘇轼精神的靈魂。蘇轼一生具有兼容儒釋道思想的文化智慧,但他安身立命的學問仍然是儒家思想。他在黃州失意時仍然念念不忘儒家的“遺愛”精神,如“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在黃州期間他還寫過一篇《遺愛亭記》,闡釋了遺愛的精神内涵和崇高意義。現在黃岡人民繼承了蘇轼這一寶貴的精神遺産,還建有“遺愛湖”以示紀念。鄧老師通過潛心研究和精心的準備,帶領我們走近了蘇東坡的心靈世界。同學們應學習東坡直面挫折的勇氣和頑強的精神,在生活中體悟東坡精神。

管仁福院長進行點評

講座結束還有現場贈書活動,同學們拿到這本由蘇轼研究院組織編寫、鄧心強老師和李貞老師主編的《大學生蘇轼詩詞文誦讀精選》興奮不已,紛紛排隊請鄧老師簽名。

贈書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由伟德官网手机版黨委宣傳部、共青團伟德官网手机版委員會、伟德官网手机版鏡湖講座中心主辦,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徐州市蘇轼文化研究會、伟德官网手机版蘇轼研究院、伟德官网手机版安全工程學院協辦。

講座合影

圖文來源:管仁福 劉玉清

審核:管仁福 李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