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科學研究 > 研究平台 > 蘇轼研究院 > 正文
蘇轼研究院
管仁福院長主講《蘇轼徐州抗洪保城鑄豐碑》
發布時間:2024-10-17 作者:

2024年9月16日上午,管仁福院長應“徐博講壇”邀請,在徐州博物館學術報告廳開展了題為《蘇轼徐州抗洪保城鑄豐碑》的講座,詳細講述了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蘇轼帶領徐州軍民抗洪築偉業、黃樓立豐碑的曆史故事和“黃樓精神”。講座内容豐富,深入淺出,為聽衆展現了蘇轼作為一州之長的政治才能和人文關懷。

管院長首先介紹了蘇轼在徐州的主要貢獻和成就。作為徐州知州,蘇轼在徐州生活了近兩年時間,他率民抗洪,興建黃樓,求雨抗旱,勸農耕桑,尋找煤炭,弘文重教,展示了一州之長卓越的政治才能。同時,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如《九日黃樓作》《登雲龍山》《百步洪二首》《石炭并引》《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二首》《寶繪堂記》《放鶴亭記》《徐州上皇帝書》《浣溪沙五首》《永遇樂》“明月如霜”等,使雲龍山、放鶴亭、百步洪、燕子樓、快哉亭等徐州名勝,都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光耀千古。蘇轼還有彌足珍貴的書法和繪畫作品,在氣功、烹饪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對中國文化做出了全方位重大的貢獻,為徐州這座古城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和精神财富。

接着,管院長講述了蘇轼帶領徐州民衆抗洪保城的過程。熙甯十年(1077年)四月,蘇轼抵達徐州,同年七月,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曹村決口,洪水肆虐,迅速逼近徐州城下。至九月,洪水水位高達二丈八尺九寸,嚴重威脅着徐州城的安全:“方水之淫也,汗漫千餘裡,漂廬舍,敗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壯者狂走,無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蘇轍《黃樓賦》)“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餘日不退。”(《河複并叙》)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蘇轼迅速組織力量,親自指揮抗洪工作。他铿锵有力地發願:“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他動員習水者駕船救援被困百姓,并親自到武衛營号召士兵築堤護城。蘇轼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日夜堅守在城牆上,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保衛了徐州城。洪水退後,蘇轼又上書朝廷,請求蠲免徐州賦稅,并着手加固城牆,進一步預防水患。這一系列舉措不僅體現了蘇轼臨危不懼、勇于擔當的領導風範,更彰顯了他以民為本、遺愛百姓的高尚情懷。

然後,管院長分享了蘇轼興建黃樓的故事。洪水退去後,蘇轼在徐州東南角城牆上興建了一座黃樓。黃樓之名取土能勝水之意,以紀念此次抗洪勝利,并寄托對百姓的深切關懷。黃樓的建設曆時半年有餘,從元豐元年(1078年)二月動工,至八月十二日完工。九月九日重陽節,黃樓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儀式,吸引了衆多文人墨客前來祝賀。蘇轼及其友人紛紛賦詩作文,以表達黃樓聚會的盛大和對黃樓的贊美,如蘇轼的《九日黃樓作》、蘇轍的《黃樓賦》、秦觀的《黃樓賦》、陳師道的《黃樓銘》等。

在講座中,管院長還指出了黃樓所代表的曆史文化和遺愛精神對于後世的重要意義。他強調,建成的黃樓,不僅是蘇轼帶領徐州軍民抗洪勝利的曆史見證,更是彰顯蘇轼以民為本、遺愛于民黃樓精神的曆史豐碑,同時又是後人緬懷敬仰蘇轼的文化聖地。黃樓盛會确立了蘇轼在北宋文壇的領袖地位。自宋代起,直到明清時著名的文人墨客,他們來到徐州都要瞻仰登臨這座巍巍黃樓,并寫詩作文寄托他們對蘇轼的緬懷敬仰之情:“君不見彭門之黃樓,樓角突兀淩山邱。”(郭祥正《徐州黃樓歌寄蘇子瞻》)“空餘蘇公樓,突兀起寥廓。”(陳基《徐州》)“老夫擁裘隻匡坐,雪中日日看黃樓。東坡先生不在世,令人輕我東家丘。”(歸有光《黃樓行》)“太守為民猶切意,況吾饑溺敢忘情?”(愛新覺羅·弘曆《登黃樓作》)這些詩文不僅豐富了黃樓的文化内涵,也進一步傳揚了蘇轼“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

蘇轼是一位光耀千秋的文化巨人,他在徐州的卓越的政績和璀璨的詩文,為徐州的曆史增輝,為徐州的山水添彩,為徐州的人民暢懷。蘇轼的為政理念和人格力量為後來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為政做人的參照度:做官就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遺愛一方;做人要學習黃樓精神,立善有遺愛、終身不懈怠。

圖文來源:蘇轼研究院

審核:管仁福 李貞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