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軒,伟德官网手机版漢語言文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以複試第一的成績,保研至伟德官网手机版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方向。曾獲伟德官网手机版三等獎學金一次、伟德官网手机版美文大賽一等獎、五月詩會征文比賽二等獎、新詩詞大會大賽三等獎、“青苗杯”征文比賽三等獎等榮譽,參與省級教育科學規劃項目一項。

一、紮根于詩意的土壤
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趙文軒對文學持有極大的熱情。他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父親愛好創作散文和詩歌作品,為他樹立了文學的榜樣;家中的報紙雜志為他提供了廣闊的閱讀空間,趙文軒在閱讀中逐漸培養了對文學的濃厚興趣。面對學業帶來的焦慮,閱讀與寫作逐漸成為他排解情感、表達内心的一種方式。
如果說日常生活中的閱讀和寫作是趙文軒愛上文學的啟蒙,那麼參加征文比賽的經曆就是趙文軒文學創作能力提升的契機。在創作中,趙文軒注重批評和自我批評,樂于從其他人的作品中汲取養分,“看到别人的閃光點,同時也當做一面審視自身的鏡子”,借此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從散文化的樸實語言,到對陌生化技巧、美感、想象力和意象的深度經營,他不斷拓展自己的創作技能,為自己的文學道路增添了更多的色彩。談及在校報發表詩作的經曆時,他講述了創作煤礦工人題材詩歌的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文字更加平實質樸,更加懷抱生活真實、關注社會現象,展現出深厚的人文情懷。
除了文章寫作,趙文軒在欣賞影視作品和騎行方面也有着獨特的體會。他表示,閱讀文學作品是一個審美的過程,欣賞影視作品和騎行亦一種共通的心靈體驗,不僅是消遣娛樂的方式,更是尋求美感的過程。在騎行中,趙文軒釋放自我、消解情緒的内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放松,為學習和創作提供了更多靈感和動力。

二、從文學與曆史中審視人生
四年的光陰筆墨,趙文軒與漢語言文學緊密融合在一起,用文學明淨的泉水,滋養内心;從文學、語言學、文藝學,文獻學的寶庫中,采撷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填充着知識的空白點。他坦言:“是文學讓自己看待問題葆有溫情與敬意,從全面深層的客觀視角審視自身與社會。”中文專業的系統學習,充實了他的人文内涵和理論素養,同時也讓他清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在閱讀文學作品與理論書籍以構建精神世界的過程中,他反複審視着自己的感性與理性,逐漸培養起懷疑精神與内省精神。

由文學到馬理論、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無疑是專業研究領域的跨越,但趙文軒并未太過擔心。他始終懷着對學習本專業、曆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忱之心;夯實專業課之餘時常閱讀文史方面的諸多書籍,所謂“生也有涯,無涯惟智。”在與學長的交流采訪中,他慷慨解囊,為我們推薦了相關書目。史學方面,正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他推薦同學們選擇性地閱讀長篇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以及錢穆撰寫的通史性論著《國史大綱》;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他推薦了《共産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态》《家庭,國家和私有制的起源》《共産主義ABC》《毛澤東選集》等。
三、文史哲體系的構造
和大多數人一樣,趙文軒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曾有過“陣痛”,也曾有過焦慮。大學生活中,“焦慮”更像是行動的“強心劑”,每一劑都打在人生的關鍵節點上。當被問及保研經驗時,趙文軒傳遞給我們一種行動的力量:借助文獻的平台積累基礎素養;“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注重向學長學姐咨詢經驗、向更為優秀的同志學習;密切關注官網資訊;與朋友交互對話來生發知識、思維的碰撞。趙文軒特别強調了交流互動在學習路上的重要性:“我常常以學生的姿态向一位行管專業的摯友請教問題;他聯結哲學、曆史學對現代性問題做出的綜合考量,延伸了我的視野,啟發着我的理念。每一次探讨中,我都能收獲不一樣的知識和視角;相談甚歡時,一場‘聊天’甚至能持續3-4個小時。”
我們常說“文史哲不分家”,而趙文軒恰好落在文史哲的關鍵轉折點。對于不少文史哲的問題,趙文軒有着自己的理解:
1如何看待文史哲不分家?
其一、學科視角。文、史,哲三門學科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三個基本維度,是最接近人類文明本身的學科;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建立在文、史,哲的基本範式上。
其二、哲學就是哲學史,是知識的知識;對某一特定理論的認知,亦包含着對其曆史過程的認識。對于文學研究,哲學提供了解讀的法門;而文體、文體風格,文學思潮、文學流派的曆史流變等同樣是避不開的話題。
其三、就文學創作與批評活動而言,主體難以跳脫出哲學與曆史的範疇,即話語生發無不折射出作家、批評家的精神方式、思維方式與社會曆史文化。
其四、在當下語境,重提文史哲不分家,蘊含了對培養綜合型人文社科人才的考量,彰顯了包容開放、融合創新的精神。
2如何将文史哲知識運用于當下?
其一、加強自身理論知識學習。我們要建構系統的信息評判體系,強化辨别信息真僞的能力,豐盈問題考察的視角。
其二、人非機器,情感複雜。借助文史哲的力量以适時調整自身情緒,以情醒地認識世界、理性選擇接受外界信息。
其三、培養反思與懷疑精神。理論聯系實際,正确理解實踐-認識的運動關系,促進理論的創新。
其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現代性的矛盾複雜交織,需要結構對自身的認知,明晰我們是誰、誰是我們的身份認同問題。
緻謝
四年的光陰荏苒,四載的春華秋實,說快也快,說慢也慢。快的像花開花落,慢的像鏡湖的水緩緩波動。點點滴滴的憶念如漫天的煙雨,飄在畢業季的天空。
求知長路漫漫。感恩家人的關懷與陪伴;感激我同來自五湖四海的摯友們,所一起走過的求學時光;感恩遇見中文系裡可愛的同學、和藹的老師;感激千百年來,人文社科學人的砥砺耕耘;感恩鄧心強導師的慷慨相授。鄧老師嚴謹務實、平易近人,時常關心學生們的學習與人生規劃;他給予的教導與鼓勵,清澈地映照在我的精神世界,在大學生涯的重要節點,指引我、鞭策我。每一次想起,内心深處總會出現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他們加起來的重量,足以助我翻越崇山峻嶺。風清氣爽的季節,我會以嶄新的身份接續我與礦大的故事。
(節選自趙文軒本科畢業論文緻謝)
圖文來源:趙文軒 黃子騰 陳峻海 何苗
審核:劉甯 張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