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師生在線 > 教師風采 > 正文
教師風采
執筆書寫煤礦情——記第七屆全國煤礦文學“烏金獎”獲得者人文學院史修永
發布時間:2020-06-21 作者:


初見史修永,便覺得他是一位溫暖細心的人。辦公室櫃子裡錯落有緻地擺放着小藝術品,透露出他的情趣;拉好窗簾以避免陽光的直射,透露出他的貼心。從古至今,他侃侃而談,話語中蘊含着他深厚的文學底蘊。

當讨論到《多維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煤礦小說》時,他說到這本著作是對他初下礦井時觸動的一份回應,也是憑借這本著作,他獲得了第七屆全國煤礦文學最高獎“烏金獎”。


博覽群書,築夢成章

話回當年,是帶着學生去徐礦實習時,史修永第一次接觸到煤礦文學,這個領域深深地吸引到了他。回來後,他便開始查閱相關資料,一些混沌的想法逐漸在他腦海裡形成,于是他準備整理思路寫作成書。煤礦文學的題材分類多樣,鑒于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且作品充足,史修永決定從小說去突破,完成一本評價類著作。

起初史修永的閱讀資料來源于網上購買或圖書館借閱,可當他閱讀的資料愈發增多後,有些作品、相關材料尋找相當不易,他便開始和作者聯系。“融入這個圈子真的很幸運!”他由衷地說到,每當他聯系作家尋求作品時,每位作家都非常熱情,提供了許多無私的幫助。許多作家還積極地把自己擁有的人脈資源、了解到的好的作品介紹給史修永。群策群力,他漸漸對煤礦文學有了更加獨到的見解,在與中國煤礦文聯取得了聯系之後,他獲取了更多所需的資料。随着閱讀資料的豐富和相關知識的積累,他更加深刻體會到“煤礦是文學的一座富礦”。

史修永堅定他寫書的決心是在他去到礦井後。他下井的初衷是想去體驗一下礦工的辛苦,當去到“800米深處”,他的體驗特别深刻,滿目漆黑的煤礦給了史修永很大的觸動。當從井下返回地面看到第一抹陽光時,對煤炭精神的贊歎到達了巅峰,當時他就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動力——一定要把這本著作完成,要對煤礦作家書寫下來的東西做一個好的研究和客觀的評價,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煤礦。

在《多維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煤礦小說》準備過程中,史修永不僅研究了當代作家,他還主動去尋找當代以前,甚至古代的煤礦小說。《多維視野中的中國當代煤礦小說》寫作過程長達三年多,而此期間史修永有大量的教學任務和工作需要完成,完成這本著作又需要大量的閱讀。面對不充裕的時間問題,除了利用節假日外,史修永選擇加強對碎片化時間利用的辦法,提高效率。令人記憶最深刻的是,史修永老師帶學生暑假實習的時候,當學生開始實習後,他就趕回賓館裡,趕緊閱讀材料,抓緊時間寫作。評價類著作困難的是如何對人客觀的評價,不能拔高也不能帶着主觀的偏見,作為評論家,史修永老師寫作時時時警醒自己要進行客觀評價,尊重文本。盡管這個過程很耗費精力,但從頭至尾他從未放棄。


生為人師,立德樹人

在寫作領域斬獲榮耀的史修永不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名老師。從教十餘年,他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教育的首位。

談到高等教育時,他說道:“高等教育要回到人才培養本身。”他認為成人必先立德,在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他善于與學生溝通,細心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态和學習生活,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才。所謂優質的師生關系,史修永給了我們這樣的解答:最棒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朋友關系。所謂雙向,就是學生對老師有督促作用,老師對學生傳道授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他服務于學生,也依賴于學生。

史修永說,“學生的需要就是我前進的動力。”在初入教育領域的那些年,他從沒想過自己會在教學領域取得如此成績,而這一切,都來源于學生的信任。他回憶道:“第一次有學生找我做研究生導師,我有些忐忑,有些惶恐,卻有更多的興奮,我不能辜負學生的信任,我要努力在科研領域取得更多成績。”在這樣的動力下,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僅一年的時間,他就發表了好幾篇中文核心論文。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他就像“拼命三郎”一樣,刻苦努力,不斷充實自己。他用閑暇時間博覽群書,定期給學生開讀書研讨會,不斷地去發現新的寫作素材,拓寬自己的寫作思路。


心懷感恩,砥砺前行

史修永是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當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最大的感觸就是“特别感謝煤礦界的作家和學校的同事,特别感謝他們當初對自己的幫助和鼓勵。”

2011年,這是史修永工作的第三年,在帶着學生去徐礦實習的過程中他認識了徐礦新聞中心的主編劉玉龍。劉玉龍是一位煤礦詩人,也是史修永的領路人,正是他讓史修永對這個新領域産生了興趣。在著書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的副主席陳建功對他的幫助更是讓他受益良多。陳建功的作品《丹鳳眼》深深地感動了他,并指引他走向了煤礦文學的新領域。陳建功曾說,“國内寫煤礦,能不能把自己的本土化寫作和國際化視野相結合?”那次的交談中這句話給史修永的印象最為深刻,不僅開拓了他的視野,更是為他打開了煤礦文學的大門,自此他堅定了将中國作家寫煤和國際作家寫煤的對比融入書中的想法。

比起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言,作品獲獎更像是一種錦上添花。他感謝所有幫助過他的人,也激勵着自己在寫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将與研究生一起創作,開拓工業文化遺産的新領域。他不斷突破自己,也敢于不斷地去嘗試新的領域。

帶着開拓新領域的魄力,帶着對朋友同事的感恩,帶着他的紙筆和教案,他不斷在作家與老師的雙重身份中突破和充實。他熱愛寫作,熱愛工作,我們期待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看到更多的“史修永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