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老師,您幫忙看看這個句子結構的劃分問題呗?”“邱老師,國際音标好難的,您再幫我講講這幾個行嗎?”“老師您剛剛課上說的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我還是分不太清,您看我這樣理解對嗎……”
她是嚴謹治學的學者,也是學生眼裡的默契朋友。不論是課中休息的五分鐘,還是上完一堂大課的課間三十分鐘,她總是被同學們圍在講台上——“那陣仗,連文科生最頭疼的高數課都比不上”——投身教育工作十餘年,這已然成為了邱雪玫工作中的常态。
教書育人——“首先要提升自己”
懷揣着對記者“無冕之王”的向往,大學畢業後的邱雪玫進入徐州地區電視台工作。由于具備紮實的語言與表達基礎,邱雪玫很快便對主持人、記者的工作得心應手起來。入職不久後,恰逢全國選拔一線工作者赴中國傳媒大學參加主持人培訓。憑借着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中98分的高分和入職以來的優異表現,邱雪玫在一衆競争者中脫穎而出,踏上了北上進修之路。
在這段偶然卻又特别的經曆中,行業内的知名教授對朗讀、演講、主持等知識的細化講授使邱雪玫感受頗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她的職業規劃:“正是那次機緣使我萌生了轉行做教師的想法。”
從事新聞工作四年後,邱雪玫“半路出家”,回到母校江蘇師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她進入礦大中文系任教,如願站上三尺講台,成為了一名“教書者”。兢兢業業教書再四年後,為充實學術功底、提高科研能力,她又開始準備考博。
對邱雪玫而言,備考過程中一年300課時的教學工作量着實是個難題,教學複習兩不誤的壓力迫使她僅有4個月的時間進行專業複習。如今回憶起來,她心懷感慨:“碩士期間開始的從教經曆,讓我對所教内容十分熟悉,摸索出了适合學生的教學體系,逐漸形成了關注學科前沿的習慣。這些都是使我得以順利克服困難的必要條件。”絆腳石壘成墊腳石,她終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進入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期間,邱雪玫依舊在礦大任教,常常在南京與徐州之間兩頭跑,綠皮火車往返8小時是她這一期間的常态。
在繼續做博士後人員階段,邱雪玫完成了既定的科研任務,顯示出出色的科研能力。這一時期,她共發表C刊論文7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在話語分析與認知語言學等領域均有專著産出。
多年來,在科學研究道路上的不斷求知與探索,使邱雪玫漸漸從容不迫,也用自己求學求知的經曆為學生們做了榜樣。
問題探究——“使學生學會思考”
“邱老師的課程總是充滿了好玩的例句,比如現代漢語,有些句子會有很多種劃分方式,邱老師還會讓同學們接龍來進行。”
“我印象最深的是上講台去做課後題或者聽寫基本知識點,邱老師每次都會寫滿滿一黑闆,有種回到高三的感覺,但課堂氛圍又是很輕松、很快樂的。”
“邱老師的課那可是‘糖衣炮彈’!印象中邱老師一直都是笑着的。”
談起自己的“邱老師”,同學們的反饋帶着興奮。
邱雪玫主講本科生《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級漢語綜合知識》等課程、研究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西方語言學》等課程。
課程在變化,教授學生的主題也在變,為了将課程講授得深入淺出、鞭辟入裡,邱雪玫總會在教學方法創新上下功夫:“同學們如果自己對學科大門之内的寶藏充滿好奇與思考,教學的過程就會容易許多。”針對教材更新變化慢的“語言學概論”課程,她會在教材的基礎上為學生收集豐富的語言材料,在課前抛出引發興趣點的對應問題,通過相應的語言材料以小見大,讓學生們逐層深入,從而順利“進門”。
在勇于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對教學質量的不懈追求也是邱雪玫的永恒目标。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找到學生感興趣的節點,她常常變化課程細節、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互動交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上來。這樣的課堂效果也獲得了同學們的肯定,正如2017級學生陳冰妮分享的那樣,“我原本覺得語言學概論是一門理論性特别強的課程,學起來一定很枯燥難懂,但是跟着邱老師的方法和節奏,學習起來反倒很有意思”。
邱雪玫不遺餘力地為學生們的學習提供幫助,學生們也樂于向邱雪玫請教問題,總是拿來各式各樣的題目“打破砂鍋問到底”。談及此,邱雪玫開玩笑地說:“每次去給學生上完課,好多孩子都圍在講台上問問題,我總是覺得時間不夠,每次都是被下一堂課的老師勸走的。”她也很願意把空閑時間留給學生們,為了研究生的成長,她還定期舉行學術研讨、為同學們開列書單,甚至用課外時間增補科研知識、專門進行理論知識的教授和讨論。
言傳身教——“真正樸素的教學都是走心”
秉承着“寓實踐于教學、寓勵志教育于教學、寓道德教育于教學”的教學理念,邱雪玫總是慢慢地引導,讓興趣成為學生确定研究方向的主導,使同學們自己撥開雲霧見光明,提高學會自我學習與研究的能力。
盡管很少要求學生必須做什麼,但每門課兩個筆記本是一定不能少的。學生劉敏說,自己對這一點印象尤為深刻:“一本習題集、一本課堂筆記,習題集定時上交,再發下來就本本都有批改痕迹和評語,邱老師是一個也不肯放過的。到了大學裡還能遇到這樣負責的老師,真的太幸運了。”
“手拿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愛”,成為母親之後的邱雪玫更能理解教育的這般境界,她直言“自己的學生就像自家的小朋友一樣,相互了解彼此的愛好,相處很輕松”。邱雪玫尊重每一位學生,對于漏交作業或者聽課走神的同學,她從不會當衆批評,而是先思考學生對課程學習是否存在思維短闆,私下裡耐心地與這些“大孩子們”一同分析遇到的困難,從思想上解決根本問題。
邱雪玫說,真正樸素的教學,說到底都是“走心”——“作為一名教師,人家的父母把孩子交到我的手裡,那我就要盡自己所能去把工作做好”。而她的敬業,也使同學和同事們心疼:“我了解到的是,邱老師基本每天都是午夜十二點左右才休息。”
在産後返崗上班的一次授課過程中,過度勞累甚至使邱雪玫突然暈倒在了講台上,同事們将她緊急送往醫院,她卻在稍作調整後重返課堂。旁人都勸她多休息幾日,她卻說:“我可以慢慢恢複,學生的課耽誤了怎麼辦呢?”
在課堂教學之外,邱雪玫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對待科研,她始終嚴肅認真:從指導科學論文的選題角度、問卷調查到最終的結果成形,邱雪玫都會與同學們們一同探讨,總會反複叮囑“既然要做科研論文,就要符合科研要求”。而究其根本,追求嚴謹的科學态度也是對學生深刻的教育。
一念從教,“天冷了,同學們記得添衣服”,這是換季時她常挂在嘴邊的叮囑;一心為學,“工作辛苦,請老師一定記得多保重身體”,這是學生對她的牽挂。“認真負責”“美麗溫柔”“耐心和善”“春風化雨”……同學們對她或欽慕或贊許。潛心耕耘十餘載,邱雪玫将自己儲存的“才”與“情”盡可能地輻射出“光”和“熱”,溫暖照耀着她的每一位“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