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學生工作 > 正文
學生工作
開學第一課:從目标到方法 ——有感于人文學院新生系列講座
發布時間:2021-09-12 作者:2121級法學 梁福超

朱熹讀書時曾感慨道:“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實,讀書需要“源頭活水”,個人,社會和國家亦然,而這汩汩的“源頭活水”便是正确的目标。人有了它,便能心清志明;社會有了它,就能風清氣正。

我一直期待着大學,高三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看那種刊登的都是有關“大學奮鬥與美好大學生活”的雜志,壘起來高高的專業書與課外書,鬥志堅硬得可以用作砌牆。整本整本的都是金光燦爛的“苦盡甘來”,把書拎起來抖一抖就會嘩嘩落下來自祖國四方的,年輕的血與淚,在那時,考取一個理想大學院校便是我的目标。

張可久說:“流光一瞬,華表十年。”我想要美好的瞬間靜止,難過的時刻快進,可時間隻負責流逝。轉眼間,我們便将步入期待已久的礦大校園。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片刻延遲了報到的時間,然而開學的腳步卻并未因此而暫停,九月以來,學院領導方躍平書記、丁恒星副書記、新生輔導員李玉雪老師、班主任馮浩老師通過在線方式連續為新生開展了“銘記黨史,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砥砺前行”主題黨史教育講座、“校情院史與生涯啟蒙教育”等主題宣講,使我對大學期間的目标和使命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礦大是值得向往,但她卻僅僅是我人生的重要一步,在以後的四年裡,我要做到“追風趕月莫停留”因為“平蕪盡處是春山”,我要“迎着晨光實幹,而不是面對晚霞幻想。”在大學裡不辜負過往,不懼怕未來,為自己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得知我已被礦大法學錄取後,暑期期間我已經就法學相關書目展開了閱讀,如我的法學啟蒙書:蘇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等,我認為學法之人,應對法律教育的曆史、現狀和發展有基本的了解。當我們對自己身處的職業教育的現狀和社會的反差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檢讨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對這個法律教育生态圈的運行有一個冷靜的認識。在對法學專業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後,我希望在大學裡可以踏實的将我的目标轉化為科學的學習方法,鍛煉自己的辨識與記憶能力,提高吸收與理解能力,貫徹反思與質疑能力,将所學的法律知識投入實踐與運用當中。

當然,我也深知,大學之路不會是一片坦途,正如蘇力老師在《走不出的風景:大學裡的緻辭,以及修辭》中所說的那樣,你的才華、自信、經驗以及其他許多東西都會在這裡第一次遭遇挑戰,高中獨孤求敗的經驗将在這裡終結。你會遇到許多同青春相伴的困惑、懷疑、挫折和痛苦。惟有克服,方能再上層樓,所以,我更堅信,我的未來我做主。“青年之文明,奮鬥之文明也。”少年正十八,風,月,零碎的腳步,刹那間亮起的燈光,我正在努力奔向星空浩瀚與天地玄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