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學術長廊 > 正文
學術長廊
南京大學周計武教授為我院師生開展學術講座
發布時間:2022-09-19 作者:

2022年9月17日下午,伟德官网手机版“人文藝術名家系列講座”第二十六講通過騰訊會議順利舉行,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青年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周計武受邀為衆師生帶來一場題為“視覺文化研究:問題與方法”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史修永教授主持、校内外師生共同參與。

通過本次講座,周計武教授在理論與案例的互參下,切身性地探讨了視覺文化的具體定義、研究對象及研究路徑三大問題。講座伊始,周老師首先以英國波普藝術家漢密爾頓的紙上拼貼作品為引,闡述了視覺文化時代來臨的曆史背景與衍生形态,以及此種強勢文化樣态的基本定義。其中,在文化研究視域下将之确定為現代社會中通過各種視覺技術制作的、以形象/圖像/影像為主導的文化,其以大衆媒介為主要傳播方式,以視覺性為精神内核,是一種通過直觀感知、旨在生産快感和意義,以消費為導向的視像文化形态。周教授進一步向大家指出三種理解“視覺文化”的路向,其一可追溯至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所提出的“世界圖像時代”,他藉此批判現代社會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其具體表現為視覺成為文化的主因,視覺化生存經由視覺技術的進步成為可能,人類對個性化景觀的追求與獵奇心理在資本的驅動下進一步發展為以“形象”為中心的景觀社會與眼球經濟。第二個層面即由米歇爾曾指出的,視覺文化進入消費社會後所發生的的圖像轉向,在将“圖像”日益拔擢至中心的時代,觀看行為可能與閱讀的諸種形式是同等深奧的問題。最後一點為将視覺文化狹義地等同于後現代文化,一方面,我們沉浸于視覺化的幻想之中;另一方面,又擔心“形象的力量”将摧毀人類的生活、生存方式。

其後,周教授厘出五類視覺文化的具體研究對象,分别為身體、符号、視覺媒介與技術、視覺性與視覺體制以及視覺觀念與視覺範式,并結合柏拉圖的“洞穴隐喻”、文藝複興時期以來由透視法創作的畫作及被景觀化的現代城市畫像曆時地梳理了“視覺中心主義”的形成趨勢。結合具體作品,周老師分析了馬奈的《鐵路》所捕捉到的是日常生活的碎片性與瞬間性,小孩與女性在此中轉變為被注視的對象,其所指涉的性别、階級與景觀等命題背後折射出現代性對視覺秩序的構建,這種借助理性和現代文明構築的神話迫使梵高、馬奈、高更等畫家改變先前的創作形式,借助其個性化的藝術語言重新塑造現實世界,并進而影響當時巴黎人對城市的認知與觀賞,時代環境與藝術想象由此實現了雙向互動與建構,而這正是潛藏于視覺中心主義之下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所帶來的視覺迷思。

周計武老師為大家提供了方法論層面的指導,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圖像學、形式主義分析、藝術史叙事、意識形态分析、符号學、編碼與解碼的方法對視覺形象展開深入、系統的闡釋,其中,在對意識形态的批判中,視覺文化始終倡導的是一種反思的目光,即當我們意識到“他者”的存在與其對視覺的現實操控,應保持自覺、平等、反省的意識予以回應,深入理解并闡釋一場視覺的邂逅。除此之外,在米歇爾·福柯所說的透明社會之中,無所不在的機械之眼藉窺視與監控剝奪了過去的隐私空間,私人場域與公共領域的分界愈加暧昧含混。在單向性、全景化的數字監控社會之下,人類無法找到被傷害的本源,對眼光的規訓制約了每個人觀看的方式、對象與觀念,此種不斷内化的視覺中心秩序與對視覺機器的依賴正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實際指向。

講座最後,周計武教授針對老師們的問題作出具體回應,并表示在以工具理性為主導的圖像時代,人文學科的工作者與學生更應在價值理性的視野中定位研究坐标,以達緻對存在與意義的現實質詢。

史修永教授對本次講座進行簡要點評,認為周教授以理論為主、案例為輔的分享形式為師生帶來了一場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動的專題講座,且詳細梳理了“視覺文化”理論命題的研究問題與方法,為師生提供了極大地思索與研究空間。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