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學術長廊 > 正文
學術長廊
著名作家薛海翔為我院師生開展學術講座
發布時間:2022-06-30 作者:周萬勤

2022年6月25日19:00,作家薛海翔通過騰訊會議,以小說和劇本創作的異同為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線上講座。講座由朱雲霞老師主持,她介紹此次人文藝術名家講座,也是中文系以雲端方式開展“作家進課堂”系列活動之一,希望作家的創作經驗分享與寫作指導能更好地推動同學們進行創意寫作。

主講人薛海翔,自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1981年發表成名作《一個女大學生的日記》,獲首屆《鐘山》文學獎。1987年赴美留學,1990年創辦《美中時報》,現居丹佛。著有《早安美利堅》《情感簽證》等多部長篇小說,累計發表百萬字文學作品,多部作品被國家外文出版局翻譯成英文法文和日文,發行國外。 拍竣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累計有九部222集以及電影文學劇本2部。如《情感簽證》《戀戀不舍》《在悉尼等我》《情陷巴塞羅那》《潛伏在黎明之前》,《潛伏在黎明之前》曾居全國收視前列。電影文學劇本《親吻江河》獲“2008年夏衍杯創意電影劇本獎”。

薛海翔老師首先講述了自己青年時的特殊經曆,在經過了軍旅、科研生活後,積累了紮實的創作經驗,才有可能、有機會從事文學創作。并且談了自己寫作過程的開始與積累,是《鐘山》雜志讓他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給許多同學借鑒和幫助。第二次生活積累是出國後在美國,在外謀生的努力,積累豐富後重新開始創作,發表了《早安美利堅》。小說意外被導演發現,後改行開始創作劇本。在不斷虛構的頭腦風暴,薛老師覺得應該回歸到非虛構寫作,開始寫作自己的生活的劇本。

薛老師認為,隻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才能更好的寫作劇本,這和小說創作與其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不同。劇本是時間藝術,是視覺藝術,要用特殊的視角去觀照劇本創作。它也有一定的程式,不同于其它創作,主要是抓住觀衆的眼球。

關于劇本的實際創作,薛老師提到在寫作過程中,還要不斷地思考劇本的反向可能,來制造戲劇沖突吸引觀衆注意力。而且要特别注重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動,這在劇本情節和人物形象中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在劇本創作中要以觀衆為中心,要将創作的核心放到觀衆視角上。

薛老師對劇本創作的内核提出了思考,認為劇本的商業化和低俗化是源于作家、導演等等元素的反映,要讓自己的人格飽滿起來,關注社會生活、熱愛寫作和生活,才能寫出獨特的、精彩的劇本。

薛老師也和聽衆進行了互動交流,回答了同學們關于劇本創作的疑問,也回應了同學們們關于文學議題的讨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