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9時,伟德官网手机版于文科樓A501會議室,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辦“‘春曉’還是‘春晚’”主題講座。講座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曉勤主講,伟德官网手机版院長史修永出席,漢語言系部分教師以及學生參加。
講座伊始,杜曉勤教授闡述了古代文學研究六要素,分别為時代、作家、作品、義理、考據、詞章。他表示,在研讀古代文學時,應将六個因素相互貫通、綜合考慮。随後,杜教授提出了古典詩歌的欣賞方法——閱讀原典、回歸文本,這是古人做學問的研究方法,也是形成對古代文學的自我見解的方法。
接着,杜教授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唐詩文本的細讀方法。以《長恨歌》為例,杜教授向我們傳達了第一個方法“隸事用典”,即深入探究典故背後的含義。第二個方法為利用天文地理知識。杜教授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與淵博的地理知識,闡釋了《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的指代對象,這其中蘊含的是學科之間融會貫通的智慧。第三個方法是杜教授介紹的重點,也是本次講座的核心,即探讨“春曉”還是“春晚”。他從形近字、唐詩的曆史來源、《春曉》的詩歌内容、詩歌間的對比四方面論證了“春曉”的合理性。講座最後,杜教授針對在場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與建議。本次講座順利結束。
通過本次講座,杜曉勤傳達了“閱讀與分析作品是了解作家之基礎,細讀文本則是基礎之基礎”的觀點,引導同學們要樹立全局意識、創新意識,要綜合考量、深入探讨,才能形成自己準确而獨特的理解。同學們在講座中不僅學到了關于古代文學研究的知識,更提升了自身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