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資訊 > 正文
新聞資訊
人文學院舉辦“數智化進程中的新聞傳播前沿論壇”
發布時間:2023-12-12 作者:

 12月10日上午,人文學院在校圖書館第一會議室舉辦“數智化進程中的新聞傳播前沿論壇”。蘇州大學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龍,蘇州大學期刊中心主任、傳媒學院教授江波,以及《文彙報》江蘇辦事處主任張梅等應邀出席。我校人文社科處處長、人文學院院長張矛矛,期刊中心副主任、學報社科版執行主編、新聞與傳播學科建設委員會主任李金齊,直屬業務單位黨總支書記方躍平,黨委教師工作部副部長、人力資源部副部長龔成,伟德官网手机版出版社副總經理潘俊成,以及來自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和人文學院的師生共50餘人參加活動。會議由人文學院副院長湯道路主持。

論壇現場

張矛矛教授首先緻歡迎辭。她簡要介紹了我校曆史與發展現況以及在促進能源資源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貢獻。她還特别介紹了我校新傳學科所走過的30年辦學曆程,在新傳人才培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近年來為推動新聞與傳播專碩點建設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發展所采取的主要舉措。她誠懇希望與會專家不吝賜教,傳遞前沿學科信息,傳授先進經驗和做法,以帶動我校新傳學科入主流、顯特色,盡快提升整體水平。

陳龍教授作了題為《自動化社會來臨:技術疊代背景下的傳播重構》的報告。他從一個關于谷歌公司最新開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AIGemini的短視頻講起,認為我們這個本已深度媒介化的社會,正随着Web3.0到人工通用智能(AGI)的技術疊代,而由網絡時代的“去中心化”走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再結構化”。陳龍教授指出,新技術的運用影響人們的媒介實踐,媒介實踐成為“慣習”後又會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制度化建構,進而産生新的社會形态。在人類走過大衆傳播時代的規訓社會、電腦時代的控制社會以及Web3.0時代的去中心化社會之後,現正步入AI技術時代的自動化社會。在這個社會,算法深入我們的生活,雖能帶來各種“便捷”,但算法窺視和算法殖民無處不在,也使得個體成為算法網絡中的囚徒和被奴役者。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迫切需要對這個問題展開深度思考和深入分析。

陳龍教授在作報告

江波教授作了題為《學術期刊新型學術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的報告。他認為,共同體是人類生産、生活和生存的組織形式,學術期刊是學術共同體的曆史産物,理應回歸學術共同體。無論學術期刊的學術生産、學術傳播還是學術評價,都由學術共同體成員來保證、推動和完成。學術期刊的水平差異、風格品行和環境秩序分别決定于學術共同體的研究成果、成員高度和學術公正性。新聞出版事業正面臨數字化轉型,由之而帶來的學術理念更新、編輯出版技術進步和傳播渠道拓寬正推動新型學術共同體的産生。 

江波教授在作報告

在研讨環節,部分教師和同學圍繞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等問題,與陳龍、江波兩位教授以及傳統媒體代表——《文彙報》江蘇辦事處張梅主任等展開座談。

最後,李金齊教授進行總結。他首先對陳龍、江波二位教授和張梅主任應邀出席此次論壇表示感謝,然後高度評價了陳龍教授和江波教授的學術報告。他認為,陳龍教授的報告立足于學科發展曆史和深厚專業背景,對于我們做好新傳學科發展工作具有極高的指導意義,而江波教授的報告發出對學術期刊發展回歸學術共同體、建立實現學術價值共創的學術生态圈的呼籲,為我們進一步提高學術生産的質量、為青年學者的成長指明了道路。他還對進一步推動我校新傳學科點建設提出了殷切希望。 

李金齊教授作總結發言

這次論壇的舉辦,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意義。去年11月ChatGPT的問世,再度引發人們對新聞傳播行業發展前景以及未來趨勢的熱烈讨論,社會發展也對新聞傳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實際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曆史又賦予了新聞傳播學科一個新的機遇。為了更好地利用數智化賦能,推動新聞傳播學科重構以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數智化轉型,人文學院積極采取行動,努力開拓學術資源,力争為新傳學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這次會議,不僅使與會師生深刻認識到傳媒領域的變革與發展,也增強了他們對于新技術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信心。師生們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學科意識、研究方向和學習目标更加明确,一定會積極投身于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為礦大新傳學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字:金筱暀

圖片:張碩卿 劉宇豪 韓飛宇

    審核:劉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