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至18日,應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與伟德官网手机版美育中心之邀,著名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競返鄉參加“新聞傳播第二課堂:電影創作理論工坊”活動。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共展映王競電影代表作六部,并以“影視藝術創作論”為主題開展了四場學術對談,為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系、中文系、美術系及音樂系等本科生和研究生,帶來了一場兼具理論碰撞和趣味迸發的校外第二課堂體驗。除王競導演外,此次活動還特邀原江蘇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院長劉永甯教授、電影《我是植物人》主演馮波女士、電影《無形殺》編劇吳放先生等為對談嘉賓。我院新聞傳播學系教師曹洪洋、馬平、吳紅宇、王星、鄭一萌,中文系教師蔡青辰,輔導員張瑞亭,江蘇師範大學部分師生,及徐州市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和當代藝術家協會等部分文化藝術界人士共同參與本次活動。活動在鼓樓區幸福藍海國際影城舉辦。

此次“新聞傳播第二課堂:電影創作理論工坊”展映了導演王競的《萬箭穿心》《方便面時代》《一年到頭》《無形殺》《我是植物人》《大明劫》六部電影作品,是王競導演十多年來第一次攜作品回故鄉展映交流。

第一場映後對談
左起:曹洪洋、王競、劉永甯
6月17日,首場展後進行了第一場映後對談。人文學院新聞傳播學系主任、學科負責人曹洪洋副教授首先緻歡迎辭。他表示,很榮幸能夠邀請到著名電影人、北京電影學院王競教授回家鄉舉辦電影作品展映活動。作為“學院派”導演,王競老師的創作實踐涉及編劇、導演、 攝影、廣告等多個領域,有着豐富的紀錄片、故事片等影視創作經驗,其教學活動融聚了這些寶貴的經驗,具有鮮明的專業實踐特點。正如一些評論所說:王競老師既能夠站在研究者和創作者的立場上,從觀念到形式、從理論到實踐地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進行立體的剖析;同時他又能将創作融會到更廣泛的電影知識乃至電影文化範疇中,給受衆一個更為廣闊的接受視野。相信大家借助剛剛映完的《萬箭穿心》,能夠更好地體味到這一點。
曹洪洋老師特别講到,這次活動是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第二課堂建設的一次有益嘗試。長時間以來,我們在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中主要專注于培養方案中的課堂教學。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第二課堂作為高校第一課堂的内涵延伸和重要補充,是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辦好第二課堂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進學生對黨和國家、及民族和社會的認識,堅定四個自信,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同時,第二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基于人才培養目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來設置相關課程,它作為多樣化、個性化和科學化的育人平台,教學形式多樣,讓學生擁有更多主動權,有助于學生将所學專業知識學以緻用,練就過硬本領,特别支持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相信同學們會把握這次與王競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勇于發問、勇于表達,展現自己的專業素養。

曹洪洋主任緻歡迎辭
原江蘇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院長劉永甯教授表示,之前數次觀看《萬箭穿心》,今天再次觀看這部作品之後仍十分感動,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因為有現實的參照很難拍攝,而王競導演憑借着個人敏銳的眼光能夠将現實主義題材和個人生活相聯系,将作品叙事完成的相當細膩。
對談中,王競導演向人文學院師生介紹了《萬箭穿心》等作品的創作過程,從劇本、拍攝、選角等多個維度細緻的展現電影拍攝的全方面。《萬箭穿心》是王競導演的老師謝飛向其推薦的一部小說,讀完小說後,王競導演有很深的感觸,紮根于底層現實生活内容十分有力量,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以及其獨特的個人命運深深的吸引到了王競導演。在電影拍攝之前,導演帶着團隊前往武漢切實感受生活,也在那時決定了用武漢話進行拍攝。王競導演接着在拍攝體量、拍攝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突出強調了将電影價值最大化,小體量小制作的内容往往能夠減少顧慮,而大制作也要合适地借助各方力量将個人喜好風格與大主題相融合。
在第二場映後對談中,和王競導演有過深度合作的《無形殺》編劇吳放先生同現場觀衆分享了現實主義作品的素材找尋途徑和創作方法。吳放強調,對于一個好的編劇來說,首先一定要有思想的敏銳度,要能夠從門戶網站、報紙等多個渠道全方位搜集素材,往往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更有感染力、更精彩。此外,在影片制作時,更需要考慮到基于社會效益所帶來的意義和影響。

第二場映後對談
左起:吳放、王競、馮波
王競導演在展演後回答了現場嘉賓和師生的提問,就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發表見解——“現實主義是我唯一有途徑去駕馭的東西,我相信的看得見摸得着的現實世界”,而此次“新聞傳播第二課堂”所展演的影片,正是以“用電影映照現實”為主題,呈現出極強的現實觀照共性。
此外,與王競導演多次合作、同為電影《我是植物人》和《無形殺》主演的馮波女士,在現場向師生分享在拍攝過程中到警隊體驗生活的幕後故事以及諸多快速進入角色的技巧。

第三場映後
左起:主持人、王競
在第三場映後中,王競導演詳細介紹了自己剛從電影學院畢業後的第一部作品《方便面時代》,這部作品承載了王競導演内心一直懷揣着的電影夢,從選題、選角再到拍攝剪輯,每一步都經過慎重的考慮。導演從現實生活出發,運用自己和朋友的親身經曆講述當時大學生畢業後面臨的各類抉擇。除此之外,王競導演還向現場師生分享了電影創作時的背景音樂選擇技巧,通過巧妙的反差音樂選擇,能夠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完善電影叙事。王競導演鼓勵現場青年學生,要重視在學習期間的實踐機會,通過親身體驗不斷提升作品創作的藝術性和成熟度。

第四場映後
左起:王競 主持人
在6月18日的最後一場映後對談中,我院新聞傳播學系、美術系教師馬平副教授同在座嘉賓及在場師生分享了自己的觀影感受。她認為,大多數人會把電影當作一種娛樂消遣的工具,所以許多導演會通過電影展現的故事給觀衆提供某種麻痹自我的方法,以此來獲得短暫的喘息,而王競導演的作品過于真實,往往無法讓觀衆從生活中抽離,反而陷入一種更深的悲哀。這種過分真實實在是難得,能夠激起人們心中最深層的那抹清醒,也是在向學生們展示現實主義題材在影視中所具備的力量。王競導演聽後十分感動,認為馬平老師如知己般講出自己内心的聲音,并囑望我院新傳系學生能夠找尋到自己心中的追求,通過影視創作等實踐,表達出内心深處的力量。

馬平老師分享觀影感受
此次活動是伟德官网手机版創造性開辟第二課堂,以推動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和新聞與傳播學科内涵建設而進行的一次有益嘗試,它為新聞傳播學系及其他各系關注影視藝術創作的學生創造了獨特的專業學習空間,能夠讓學生結合具體案例融會貫通課堂和教材中所獲取的理論知識。長期以來,學院專注于課堂教學改革,在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中緻力于将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水平放在第一位。通過提供更多實踐渠道和更豐富的實踐内容,可以幫助人文學科學生有效提升自身學習主動權,積極将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不斷錘煉學生在專業領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新聞傳播學系廣播電視學專業2020級部分本科生同王競導演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王素梅、曾欣羽、曾洪韻、王競、胡超洋、拜琬馨、周燕琴、鐘雯麗、馬雙雙
後排:林晟釩
文:史家昊、朱怡、馬雙雙、王素梅、拜琬馨
圖:張碩卿、周燕琴、曾欣羽、曾洪韻
審核:劉振、曹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