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學校和學院相關教學安排,人文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緊密結合“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申報和建設及“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認真組織了系列暑期教師教學研修活動,現已取得圓滿成功。
活動期間,廣電專業分别圍繞“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新媒體技術實際運用能力培養路徑與培養模式分析與探讨”“如何打通科研/教學/育人,設計混合式新媒體專業課?”和“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模式 & 新媒體視聽産品創作能力提升路徑”等教材教法、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主題,邀請江蘇師範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原院長劉永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曉靜教授和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王建磊副教授,分三期開設了《新文科背景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點規劃與建設漫談》、《如何打通科研/教學/育人,設計混合式新媒體專業課?》和《元宇宙:一場開放式想象》等系列講座,并就相關問題進行座談和研讨。

劉永甯教授首先從全國高校新傳和影視專業辦學曆史講起,總結了相關學科的文學、藝術和新傳等三個來源和其不同發展特色,由此确定了三個主要的學科發展方向:1.史論研究和文化批評;2.視聽産品創作制作實踐;3.新媒體交互設計。他認為,新傳專業學科要立足自身軟硬件實際水平,結合教師個人和教學群體專業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形成辦學特色。他強調,現在國家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注重應用型學曆學位教育,理論研究所占高比重逐漸回調,應用和實踐研究所占比重正穩步提升。新傳專碩招生要體現實踐水平和實踐能力,生源質量才能有切實保證,同時也可為不同專業的學生廣開門路。畢業要求也要比以往更加重視畢業設計環節,要建設一支能夠指導畢設創作的導師團隊,圍繞這個方向來引進人才、提高師資力量。導師隊伍要提升“雙師型”比例,要充分發揮行業導師的作用,不同方向的學科帶頭人都應掌握一定專業技能。劉永甯教授特别指出,招生宣傳工作非常重要,這是辦好這個碩士點的關鍵。他建議高效利用學校和學院提供的辦學硬件,吸收各種資源大力提升辦學硬件水平。他還建議要加強與新傳教指委的聯系,定期邀請教指委專家來指導工作,聽取其工作建議和辦學指示。對于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劉永甯教授明确提出,一定要對标專業學科評估各項指标來完成,從一開始就要有評估意識,就要有指标意識,為以後參評打下紮實基礎。研究生培養要重視六大環節:1.文獻檢索;2.選題論證;3.研究方法;4.科研訓練;5.文獻綜述;6.學術規範。畢業論文和畢設理論闡述部分要強調三處規範:1.開題講規範;2.中英文摘要講規範;3.結語講規範。進入畢設環節之前,要通過實踐訓練解決兩個常見問題:1.畢設拍什麼;2.如何創作出一個優秀文案。畢設文案涉及8大問題:1.通過開題報告确定畢設選題;2.要明确選題類型;3.要嚴格按照創作規律進行畢設創作;4.通過選題背景闡述選題價值和意義;5.劇本要詳細到分鏡頭劇本;6.要有一個可行的創作規劃;7.要有嚴格的财務預算;8.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主要根據時間表倒排進度。
劉永甯教授在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中,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将曆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巨細靡遺地傳遞給了在座廣電教師。會中,老師們還就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培養各自特點,新媒體技能在實踐教學中的培養方式,移動端新媒體視聽産品制作與推送,實踐教學如何實景化引入新媒體實戰模式等教學具體問題,與劉永甯教授進行了交流。

李曉靜教授特别針對廣電及未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中的課程設置問題,精心準備了講座。講座主要有三個部分:(一)她強調學科定位的重要性,要把握國家的發展方向、學校的自身特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發展。她還比對礦大和交大這兩所以工科為主的高校興辦文科的特點,強調學科發展要與學校整體的發展方向相結合,要充分利用學院整體資源,注重求真務實;(二)明确基本教育教學觀念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先決條件。1.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什麼?李曉靜教授認為,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創新人才,而高等專門人才的培養需要建立在老師具備專業科研能力的基礎上。2.高校教師同時做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工作,三者的關系是什麼?李曉靜教授非常形象的運用一棵樹來做類比。科研是樹根,有科研才有内容和學生講;教學是樹幹,有一個成長的過程,科研轉化成有技巧的教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育人是樹冠,是我們最終的目标,是做好科研和教學的基礎工作後自然而然生成的結果。不少學校前些年本末倒置,把科研當做目标,忽視了人才培養工作,這在最近幾年的學科評估中已經回歸本位。(三)結合自己主持的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新媒體與社會》,細緻講解了如何打通科研、教學、育人關系,如何用自己的科研反哺教學,實現育人的目标。她談到,新媒體課程教學當下有三個難點:一是教學資源和新媒體内容不匹配理論陳舊、可參考内容有限;二是課程思政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傳播學多是西方理論、有些時候并不匹配中國現實,如何進行本土研究、引導學生關心祖國熱愛祖國;三是教學手段單一,還是傳統教學方法。針對這三個難點,李曉靜教授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一是教學目标設計上導向是要培養學生,是要解決中國本土問題。引導學生做本土調研。科研融入到教學,從而産出育人。比如在課程中的“新媒體采用與擴散”闆塊,學生通過支教發現城鄉學生新媒體使用差距,在老師指導下進一步做規範調查,帶領學生從課堂到田野進行科研實踐訓練,成果得到學界重視,獲得上海市大學生“挑戰杯”一等獎,又是重要案例反哺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育人目标。二是教學内容上進行模塊化設計,融入跨學科内容。比如在新“媒體與經濟闆塊”指導學生做老字号品牌的數據挖掘,參加全國數據新聞大賽,獲得三等獎。三是教學方法上嘗試混合式教學,結合交大自主平台輔助教學,課堂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同時成立“望媒止惑”工作室,建設多平台融媒體教學資源的同時也面向社會提高青少年媒介素養。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提升了學生興趣、培養了學生能力,貫通了科研、教學、育人。
李曉靜教授所展現出的專業素養、職業态度和敬業精神,深深打動了在座教師。結合講座内容,老師們紛紛就混合式課程的構成、組織實施、課堂教學設計等問題與李曉靜教授展開了交流。

王建磊副教授講座則從“元宇宙”這個當下最熱的新聞與傳播話題着手,具體講述在課程建設中不斷吸收最新科研成果的思路、做法和效果。他首先從概念闡釋、曆史與現實維度、理論與想象及未來發展等四個維度對“元宇宙與數字人”展開探讨,鎖定了元宇宙概念的兩大核心要素“三維互聯網”和“虛拟空間形态”,并由此總結出其“時空拓展”“經濟增值”“人機共生”的三種主要特性。通過四個現象級案例的示證,他指出,“數字孿生”“虛實聯動”“虛實共生”“虛拟原生”為元宇宙的四種主要構建機制,而在這樣的元宇宙世界中,場景映射、制度修正、生活平行、界面消失、新的通用設備誕生、體驗升級、具身性、實時持續和穩定的技術支撐等等支點,最終共同指向了元宇宙的決定性品質——“在場”。由此,王建磊副教授進一步引出與元宇宙密切相關的另一個重要議題——“虛拟人”。他從2D真人、3D卡通和超寫實三種技術形态,到商業應用實例,詳細分析了虛拟人的行業應用及其影響,對人類利用虛拟人的現實生活場景引導在座老師展開暢想。圍繞元宇宙價值論的一些議題,王建磊副教授還談到,虛拟現實初步開啟了哲學的黃金時代,一些後現代問題和現代性危機可能在對元宇宙的考量中獲得更加深入而全新的思考。最後,他專門提醒人們注意元宇宙的反噬效應,把握好真實人與虛拟人的臨界點,強調要從元宇宙的“衆聲喧嘩”中回歸其理論本質,從線性思考轉向深度反思和審視。
在研讨環節,王建磊副教授分享了深圳大學傳媒學院畢業設計教學經驗,同時還詳細介紹了積極利用社會資源以及深圳當地互聯網企業衆多的優勢,将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互貫串的做法。

廣電專業2022年暑期教學研修活動,牢牢把握切實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這個目标;内容凸顯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科特性;主題設定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前沿性,既能有效結合自身現實需要,又能體現新聞與傳播教學發展趨勢;形式靈活豐富,線上與線下結合,專家講座與座談、交流和研讨交錯進行;本專業教師參與度達100%,取得了良好效果。王青教授認為:“本期暑期教學研修活動既符合專業發展又符合教師個人發展需要,系列講座涉及學科前沿、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各項問題,開闊了老師們的眼界,激發了學術熱情,明确了學科發展方向,夯實了人才培養的目标。”新進老師鄭一萌博士表示:“暑期教學研修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緊跟學術前沿,拓展專業視野的同時增進同行間的交流,對未來在本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很有借鑒意義。”
(供稿:廣電系;審核: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