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萬物複蘇,旨在關注青年教師和學生的“青苗”計劃也孕育而生。所謂“青苗”計劃,包括“青苗”學術沙龍和“青苗”學術講座兩個序列,都以青年教師為主體,旨在營造人文的青春的有溫度的校園文化,前者以沙龍的形式,圍爐而坐,平等交流,守望相助,後者以講座的方式,登壇說法,面向學子,教學相長。

“青苗”系列,是一場靜悄悄的實驗。早在3月11日,中文系主導的第一場“青苗”學術沙龍便舉行了。當天雨,會場樸素的很,亦未準備茶水,卻有十足的沙龍氛圍。沒有宣講者,隻是圍繞預定主題的敞開式聊天(應邀參加的史修永、湯道路兩位院長,也是其中的一員)。預定的主題是青年教師的學術産出,具體包括學術目标的設定、學術成果的發表等。伴着雨聲,大家足足聊了三個多鐘頭,并約定後會有期。
“青苗”學術講座,在沙龍的當天便啟動了,周洋博士踴躍擔當第一講。經過兩周的準備,講座于3月24日舉行。這次的講座亦未有多少宣傳,同樣樸素,但是師生的積極性很高。周博士宣講極為專深的古典詩學,卻能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學生的提問,亦充滿求知。更讓人驚喜的是,不少青年教師(有中文系的韓文羽、杜未未、金仙映和音樂系的董德等老師)不僅列席,并且與學生進行了主動互動,讓我們感受到青春碰撞的元氣淋漓。


雖然是嘗試,但是經過了一次沙龍,教師彼此的距離少了,經過了一次講座,師生之間的聯系多了,便是無上的收獲。三月過後,還有最美的四月……,小草發芽,花兒歌唱,期待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