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 學院首頁 > 新聞資訊 > 正文
新聞資訊
亞洲電視獎獲得者馬凱臻與人文學院師生分享紀錄片創作經驗
發布時間:2020-11-04 作者:張晶

11月2日下午,資深紀錄片創作者、文化學者馬凱臻先生應邀在博學樓(四)C310開展《紀錄什麼,如何紀錄》主題講座,與伟德官网手机版師生分享紀錄片創作經驗。

講座以紀錄片《幹媽》為中心。該部作品紀錄了徐州剪紙藝人王桂英老人的剪紙創作與生活場景,曾獲第七屆亞洲電視節亞洲電視獎“人文類紀錄片大獎”,第九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白玉蘭獎”等國際國内多項大獎。

圍繞紀錄片選題價值以及創作原則、創作方法等紀錄片創作核心問題,馬凱臻橫跨多個藝術領域,談吐自如,滔滔不絕。他首先對中國剪紙文化進行梳理,讓觀衆認識到王桂英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馬凱臻認為:王桂英作品打破了傳統剪紙幸福與吉祥兩大主題,聚焦日常生活,是這一領域“精神夢遊”的“終結者”。就剪紙創作方式而言,他還透過對中西方藝術作品的分析,指出了在王桂英創作中所貯存的人類視覺文化的“原形”。在馬凱臻看來,這是王桂英老人作為沒有受過規訓的創作者最為可貴的藝術表達。

紀實和擺拍真一種絕對對立的關系嗎?通過向在場聽衆抛出這個問題,馬凱臻引入紀錄片真實性這個關鍵話題在這個環節,他對兩部攝影作品進行了詳細解讀,嘗試喚醒大家的直觀感受。在具體拍攝方式上,馬凱臻認為紀實拍攝創作不應該體現創作者自己的意志、影響觀衆的情感體驗,而是要讓鏡頭盡可能保持在一個冷靜客觀的狀态,不節外生枝,不刻意制造高潮。他概括為三句話:眼見未必為實,擺拍未必為假,情感盡量退場馬凱臻還分析了紀錄片創作中多種細節的不同及其運用,他特别強調,隻有通過細節的刻畫,才能擴大作品内在的文化張力。

講座最後,結合當下創作現狀,馬凱臻指出,紀實的最高境界是穿透現世粉飾的面紗,去洞悉事物發展背後的靈魂所在。用他的話來說,“紀實不是手法,也不是風格,而是一種穿透式的觀看。”

馬凱臻還現場回答了多位同學的提問,對大家的困惑給出專業性指導。

講座全程大約三個半小時,博四310教室濟濟滿堂,座無虛席。在媒介技術手段下沉的當下,人人都可能成為影像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廣電專業學生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性,進行更為專業的創作和表達,對此,馬凱臻的講座實際指明了方向。


Baidu
sogou